一、非專業(yè)人員進行維修操作
內窺鏡結構精密復雜,涉及光學、電子、機械等多領域技術。非專業(yè)維修人員因缺乏專業(yè)知識與技能培訓,不了解設備內部構造與工作原理,維修時極易因操作不當損壞關鍵部件。例如在處理圖像模糊故障時,可能錯誤拆解鏡頭組件,導致鏡片劃傷、光學系統(tǒng)失調,使圖像質量進一步惡化;在處理電氣故障時,可能因誤判電路問題,隨意焊接線路,引發(fā)短路,燒毀電路板。
二、使用未經認證或劣質的維修配件
正規(guī)的內窺鏡維修配件經過嚴格質量檢測與認證,能與原設備良好匹配,確保性能穩(wěn)定。使用未經認證配件,尺寸、規(guī)格、材質等可能與原裝配件存在差異。如更換彎曲部鋼絲時,若鋼絲強度、柔韌性不足,彎曲部易出現動作不靈活、卡死現象;使用劣質導光束,會導致光線傳輸效率低,圖像亮度減弱、色彩失真。此外,劣質配件耐用性差,短時間內可能再次損壞,增加維修成本與設備停機時間。
三、不遵循維修操作規(guī)程與流程
各品牌、型號內窺鏡都有相應維修手冊,詳細規(guī)定維修步驟、方法與注意事項。維修人員不按流程操作,易引發(fā)新問題。如軟性內窺鏡漏水測試是重要檢測環(huán)節(jié),若跳過此步驟,無法及時發(fā)現潛在漏水點,水進入設備內部,會腐蝕電子元件、損壞光學部件。在硬鏡維修中,拆解鏡頭時若不按特定順序與方法,會破壞鏡頭內部精密的光學結構,影響成像效果。
四、維修環(huán)境不符合要求
內窺鏡維修需在潔凈、干燥、防靜電環(huán)境中進行。在灰塵多的環(huán)境里,維修時灰塵易進入設備內部,附著在鏡頭、電路板等關鍵部位,影響光學性能與電氣性能,導致圖像出現噪點、電路短路等問題。潮濕環(huán)境會使電子元件受潮生銹,降低設備可靠性。而靜電可能瞬間釋放高電壓,擊穿敏感的電子元件,如 CCD 圖像傳感器等,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壞。
五、違規(guī)拆解與組裝
內窺鏡內部構造緊湊、精密,各部件安裝位置與連接方式有嚴格要求。違規(guī)拆解可能損壞部件間的連接結構,如在拆解軟性內窺鏡插入部時,暴力拆卸可能導致管腔破裂、鋼絲斷裂。組裝時若部件安裝不到位,如彎曲橡皮安裝不緊密,會導致彎曲部漏水;光學部件安裝偏差,會造成圖像變形、模糊。此外,隨意更改設備原有結構與線路布局,會破壞設備的整體性能與安全性。
六、未進行必要的檢測與校準
維修后的內窺鏡需經過全面檢測與校準,確保各項性能指標恢復正常。若未進行圖像質量檢測,可能交付使用的設備仍存在圖像失真、色彩偏差等問題,影響醫(yī)生診斷。未校準送氣送水壓力、吸引壓力,可能導致在臨床使用中出現送氣送水不暢、吸引不足或過度等情況,給患者帶來不適甚至傷害。跳過電氣安全檢測,設備可能存在漏電風險,危及患者與醫(yī)護人員安全。
七、私自維修受監(jiān)管的關鍵部件
內窺鏡部分關鍵部件受嚴格監(jiān)管,如涉及核心成像技術的 CCD/CMOS 組件、具有高精密光學系統(tǒng)的鏡頭等。私自維修這些部件,不僅違反相關法規(guī),且因缺乏專業(yè)技術與設備,難以保證維修質量。例如維修 CCD/CMOS 組件時,若沒有專業(yè)的無塵環(huán)境與校準設備,維修后易出現圖像噪點增多、分辨率下降等問題。